1997年,零点乐队推出第二张专辑《永恒的起点》。这张诞生于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末期的作品,既延续了乐队标志性的流行摇滚基因,又以独特的市井叙事在重金属浪潮中辟出一条新路。不同于同期乐队对宏大叙事的迷恋,零点选择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普通人,用吉他失真与布鲁斯律动包裹着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焦虑。
《永恒的起点》的烟火气渗透在每处细节中。周晓鸥沙哑的声线自带大排档的烟火味,《爱不爱我》里反复诘问的副歌,像极了深夜醉酒者的呢喃;《站起来》的鼓点踩着下岗潮中工人的沉重脚步,合成器音色却透出霓虹灯般的虚幻慰藉。专辑封面上斑驳的砖墙与乐队剪影,恰似北京胡同与商业广告牌共生的时代切片。
这种扎根现实的表达并未消解音乐的诗性。《永恒的起点》展现出惊人的类型融合野心:硬摇滚框架下暗涌的布鲁斯即兴,流行旋律中嵌套的爵士和弦,让《每一夜每一天》这样的情歌亦沾染哲学况味。特别在《回心转意》中,失真吉他营造的混沌音墙与萨克斯的抒情线条激烈缠斗,最终在副歌达成奇异和解——这种粗粝与精致的碰撞,恰是九十年代中国摇滚乐最动人的美学实验。
作为少数成功跨越地下与主流边界的乐队,零点的矛盾性在专辑中暴露无遗。《永恒的起点》既留存着《别误会》时期的乐队本色,又显露出向商业妥协的端倪。这种挣扎本身构成另一种真实:当摇滚乐从文化反叛转向大众消费,诗性与烟火气的撕扯,或许正是转型期最诚实的伤口。
二十余年后再听这张专辑,那些被时代尘封的呐喊依然炽热。当《承受》中嘶吼的“我要把世界烧成灰”在卡拉OK厅变成消费符号,当《放弃》的布鲁斯riff成为商场背景音,这张专辑终以某种悖论印证了它的命名——那些关于生存与理想的永恒追问,始终是中国摇滚乐挥之不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