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宝乐队:蒙古民谣金属的原始张力与诗意表达
作为中国当代金属乐领域最具辨识度的乐队之一,九宝(Nine Treasures)以游牧民族基因重构重型音乐语言的探索,在2012年首张专辑《Arvan Ald Guulin Honshoor》问世时便建立起独特的声音坐标。这支来自内蒙古的乐队摒弃了传统民谣金属对异域元素的表层挪用,通过马头琴与失真吉他的化合反应,创造出兼具野性质感与现代冲击力的音乐文本。
在器乐配置层面,马头琴不再局限于氛围铺垫的功能性角色。专辑《灵眼》中,《黑心》前奏的马头琴滑音与贝斯线条形成诡异的和声对位,《十丈铜嘴》里琴弓击弦产生的金属质感与双踩节奏达成共振,这种将传统乐器”金属化”的改造,既保留了游牧乐器的音色特质,又赋予其介入重型音乐架构的可能性。主唱阿斯汗的喉音唱法(呼麦)与黑金属式嘶吼形成多声部叙事,《特斯河之赞》中人声作为节奏乐器出现,在复合节拍中构建出多维的声音空间。
歌词文本的创作呈现出双重诗性特征。蒙语写作的《Sonsii》用韵文形式复现草原史诗的吟诵传统,而汉语创作的《城南游幻》则展现超现实意象:”青铜的月亮割破手指/鲜血在戈壁长出荆棘”。这种语言混用策略非但没有造成割裂,反而通过音韵节奏的精心编排,使蒙语歌词的喉音韵律与汉语词句的爆破音形成互补的声学织体。
在律动构建方面,《骏马赞》中复合节奏的运用值得关注:5/8拍的马头琴旋律线叠加4/4拍的金属节奏组,制造出类似马蹄交错的多层律动。这种源自游牧民族身体记忆的节奏形态,在《My Daydream》中被解构成数学金属式的复杂变拍,展现出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编曲中的延展性。
九宝的音乐实践打破了”民族元素嫁接西方范式”的固有模式。在《三岁神童》中,马头琴与吉他推弦构成的不协和音程,实质是对蒙古长调”诺古拉”装饰音的电气化转译;而《灵眼》专辑中出现的图瓦鼓与电子节拍的拼贴,则可视为对游牧文明声响系统的当代重构。这种深层的音乐语言转化,使其作品超越了文化猎奇的层面,真正实现了传统基因的现代性表达。
乐队在Wacken Open Air音乐节的现场演出录像显示,当蒙语唱词与激流金属式riff在德国暴雨中轰鸣时,草原文明的原始张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建立在异国情调的消费基础上,而是源自音乐本体中那些未被现代性规训的野性力量,这正是九宝在当代金属乐版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