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后摇滚的浪潮裹挟着工业化的冰冷音墙席卷全球时,盘尼西林乐队却像一束逆向生长的野花,固执地将英伦摇滚的浪漫基因嫁接进东亚青年的精神荒原。这支成立于2012年的北京乐队,以主唱张哲轩(小乐)黏稠的咬字与吉他手刘家躁动的Riff为矛,刺破了千禧年后独立音乐场景中泛滥的虚无主义泡沫,用近乎笨拙的热忱复活着Britpop黄金时代的天真与莽撞。
在首张专辑《群星闪耀时》中,盘尼西林以曼彻斯特阴雨般潮湿的吉他音色浇筑出《雨夜曼彻斯特》的诗意叙事。小乐的声线游走在Liam Gallagher的痞气与Damon Albarn的戏谑之间,当副歌部分“雨水打湿的不止是头发,还有被霓虹烫伤的年轻”迸发时,那些被当代摇滚刻意回避的宏大抒情,竟在合成器与失真吉他的对冲中获得了某种不合时宜的真诚。这种对90年代英伦摇滚语法近乎偏执的临摹,在数字化制作泛滥的当下,反而构成了某种文化考古式的叛逆。
《再谈记忆》的钢琴前奏暴露出乐队隐藏的古典主义倾向,弦乐编排中闪烁的巴洛克流行光泽,让人想起The Verve在《Urban Hymns》中试图构建的史诗感。但盘尼西林显然无意重复前辈的悲壮,当鼓点突然提速切分成朋克式三和弦推进时,那种属于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与不安,将整首歌从怀旧的泥潭中拽出,化作对当下生存状态的锋利剖白。这种音乐气质的分裂与统一,恰似他们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少年”与“老灵魂”的永恒角力。
在器乐演奏层面,刘家的吉他始终保持着克制的优雅。《运河边的老栎树》中长达两分钟的吉他Solo,没有炫技性的速弹,而是用延迟效果铺陈出迷离的光晕,仿佛The Edge在《With or Without You》中创造的空间感被移植到北京二环的护城河边。这种在地性转化正是盘尼西林的微妙之处——他们从不掩饰对英伦前辈的致敬,却又能让这些舶来的音乐语汇在北京雾霾中发酵出独特的氤氲气息。
主唱小乐的词作常被诟病为“文艺腔过重”,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构成了乐队美学的核心矛盾体。《群星闪耀时》中“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这样的宣言,在解构主义盛行的世代显得如此笨拙而动人。当整个独立乐坛都在用反讽消解意义时,盘尼西林却坚持用大字报式的抒情重建摇滚乐的纪念碑,这种文化姿态本身已构成对时代症候的微妙回应。
在《快!快!》暴烈的车库摇滚冲击波里,我们终于看清了这支乐队的本质:他们从未真正属于后摇滚的精密计算,也拒绝融入数字时代的流量游戏。那些被刻意保留的粗糙和声、偶尔失控的现场演奏,都在提醒着听众——这是一群永远停留在1996年曼城街头的少年,固执地用走音的吉他对抗着时间的熵增。当最后一记镲片在空中碎裂,升腾而起的不止是摇滚乐的残响,更是某种关于年轻的永恒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