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独立音乐版图中,惘闻的存在如同一座静默的岛屿,以器乐的暗涌与轰鸣切割出后摇滚的深邃褶皱。他们的音乐从不依赖语言,却在吉他、贝斯、鼓与合成器的交织中构建出比文字更浩瀚的叙事场域。那些被命名为《Lonely God》《Rain Watcher》的曲目,是器皿中盛放的潮汐,是声音在时间轴上刻下的地质层,也是后摇滚诗学中一场永不停歇的跋涉。
器皿:声音的容器与炼金术
惘闻的音乐始终带有一种“器皿感”——仿佛每一段旋律、每一次音墙的堆砌都被装入某种透明的容器,既被束缚,又因边界的限制而迸发出更强烈的张力。以2014年的《八匹马》为例,专辑中《Welcome to Utopia》以缓慢爬升的吉他泛音开场,如同液态金属在玻璃管道中流动,冷冽却充满精密的美感。谢玉岗的吉他演奏常被形容为“钝器”,但在这种粗粝之下,是音色质感的反复淬炼:失真与延迟效果被拆解成颗粒,再重新组装成绵延的山脉轮廓。
后摇滚的常见语法是“动态对比”,但惘闻更擅长在恒定中制造渐变。他们像炼金术士般将器乐元素置于密闭容器内,任其缓慢反应——《Rain Watcher》中长达两分钟的低频嗡鸣,或是《Lonely God》末尾螺旋上升的合成器音阶,都呈现出一种实验室般的克制与严谨。这种“器皿美学”消解了后摇滚常被诟病的滥情倾向,转而用理性的结构盛放感性的震颤。
潮汐:动态的时间雕塑
若说器皿是惘闻音乐的物理形态,那么“潮汐”便是其内在的时间性隐喻。他们的作品拒绝线性叙事,而是以循环、涨落、堆积的动力学重塑听觉时空。《岁月鸿沟》(2020)中的《消失的日历》堪称典范:鼓点如潮水反复冲刷岸线,吉他旋律在延迟效果中形成回声的嵌套,合成器则像月光下的暗涌,将听觉体验推向某种集体潜意识中的永恒瞬间。
这种潮汐般的运动不止于音量起伏,更体现在音色质地的层叠与消融中。《红墙黑墙》里,提琴与吉他的对话如同两股反向流动的洋流,在碰撞中撕开情绪的裂谷;而《醉忘川》(《看不见的城市》EP,2017)则以钢琴的零落音符模拟退潮后裸露的礁石,让寂静本身成为声音的延续。惘闻的作曲逻辑近似地质运动——将漫长的时间压缩成六至十分钟的声波褶皱,每一次聆听都像触摸岩石的断层。
后摇滚的诗意:在解构中重建神性
后摇滚常被视为摇滚乐的“去偶像化”产物,但惘闻的音乐却在解构中意外显露出某种神性。这并非宗教意象的堆砌,而是一种器乐语言自生的仪式感。《海洋之心》(《0.7》专辑,2006)中长达八分钟的器乐攀升,如同远古部落围绕篝火的集体吟诵;《幽魂》(《八匹马》)用合成器模拟的太空频率,则让人想起德勒兹所说的“根茎空间”——没有中心,却处处生长出新的意义网络。
这种诗意是反抒情的。惘闻拒绝将情绪直接注射给听众,而是通过器乐元素的精确配比,制造出化学反应的留白。《污水塘》(《岁月鸿沟》)中,萨克斯风的嘶鸣与工业噪音的碰撞,既像城市废墟中的荒诞狂欢,又像末日后幸存者的黑色幽默。在这里,诗意不再是形容词的集合,而是动词的持续发生——一种声音对现实的持续凿刻。
惘闻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危险的平衡:在数学般的编曲结构中保留即兴的呼吸感,在宏大的音墙里藏匿私密的颤栗。他们的音乐像被封印在器皿中的潮汐,每一次封存都是为了更剧烈的涌动;而那些长达十余分钟的后摇滚史诗,终将成为时间本身投下的阴影与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