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成立的脑浊乐队,像一柄生锈的匕首划破了中国地下摇滚的寂静长夜。这支以朋克为根基的乐队,用三个和弦的暴烈与直白,在五道口蓝旗营的逼仄排练室里,浇筑出属于世纪末北京青年的愤怒图腾。当肖容沙哑的嘶吼撞碎在《欢迎来到北京》的失真音墙里,胡同深处的朋克之火就此点燃。
早期的脑浊在《2000》专辑里展露出原始的破坏欲。《我比你OK》用戏谑的朋克节奏解构消费主义,《永远的乌托邦》则用变调的ska旋律撕开理想主义的面具。他们不像同期的地下婴儿般诗意,也不似挂在盒子上充满实验性,而是将美式街头朋克的粗粝感与京味儿脏话搅拌成混凝土,浇筑在千禧年交接的裂缝中。
2000年代中期的《摇滚乐还成》时期,乐队在技术层面完成蜕变。萨克斯手许林加入带来的爵士朋克元素,让《碎肉拌面》这样的作品迸发出黑色幽默的狂欢气质。肖容在《再见!乌托邦》里用扭曲的颤音唱道”我们都在垃圾桶里找吃的”,这句歌词意外成为城市青年亚文化的隐秘暗号。
日本厂牌Benten Records发行的《Coming Down to Beijing》专辑,记录了这支乐队最国际化的瞬间。当《no Fun》里京片子英语混杂的念白遇上冲浪摇滚的吉他音色,某种跨文化的荒诞感在失真效果器里发酵。这张在东京录制的专辑没有消解他们的草根气质,反而让”Beijing Bubbles”的标签贴得更牢。
主唱肖容2013年的离队如同朋克剧本的必然转折。当新任主唱小王在school酒吧舞台上继续吼出《永远的乌托邦》时,台下撞在一起的年轻头颅证明,脑浊早已超越某个具体成员的存在。他们在《再见!乌托邦》专辑里用更浑浊的布鲁斯riff解构自身神话,自嘲式的歌词暴露出中年朋克骨缝里的迷茫。
二十年足够让地下室的涂鸦褪色,但脑浊用持续的低保真轰鸣证明,有些反叛不需要进化论。当《欢迎来到北京》的前奏在Livehouse再度炸响,那些在手机屏幕前学会甩头的00后,依然能在三个和弦里找到对抗虚无的原始能量。这支乐队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能在某个汗臭熏天的夜晚,理直气壮地吼出一句”去你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