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声从深海传来。在二十一世纪华语独立音乐版图中,大连海岸线涌动的潮汐与惘闻乐队的吉他声波形成了某种隐秘共振。这支组建于1999年的器乐摇滚团体,用二十年时间在后摇滚浪潮中浇筑出独属东方的声音纪念碑,他们的音乐既非西方后摇的复刻品,也不是传统民乐的改良物,而是用效果器与器乐对话编织的现代性寓言。
在《岁月鸿沟》专辑长达十一分钟的《黄泉水》里,谢玉岗的吉他像被海风锈蚀的船锚,拖着金属链条划过混凝土墙面。这种工业质感的音色美学,与后摇滚惯用的唯美派弦乐堆砌形成强烈反差。惘闻的器乐叙事始终保持着某种克制的暴力性,即使最温柔的段落也暗藏锋刃——当《醉忘川》的钢琴旋律在雨滴般的镲片声中浮现时,听众会突然被卷入音墙构筑的漩涡,仿佛目睹潮水漫过防波堤的瞬间。
《看不见的城市》专辑堪称惘闻声音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在《水之湄》长达八分钟的演进中,打击乐组构建的节奏迷宫与合成器制造的太空回响形成精妙对位。耿鑫的鼓点时而如机械钟表般精确,时而解构为散落的铁钉,这种精密与失控的交替恰似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图景。当所有器乐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坍缩为寂静,残留在空气中的泛音成为最震撼的留白。
不同于Mogwai式的情绪爆破或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的末世叙事,惘闻的器乐语言始终带有水墨画般的东方质感。《八匹马》专辑同名曲中,谢玉岗用金属棒演奏吉他的技法,使音色呈现出古琴般的苍劲质感。这种对传统乐器的解构性运用,让后摇滚的声景平添了东方哲学式的冥想气质——不是禅意的刻意营造,而是工业文明与古老记忆碰撞产生的自然回响。
现场演出时的惘闻更像声音炼金术士。《Rain Watcher》的即兴段落里,吉他回授与合成器噪声在空气中凝结成实体,物理空间的声波振动让观众产生集体晕眩。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后摇滚常见的情绪煽动模式,转而构建出更具压迫感的声场结界。当《Lonely God》末段的失真音墙倾泻而下时,乐器间的对话已然超越旋律本身,成为能量交换的巫术仪式。
在流媒体时代的碎片化聆听中,惘闻坚持用长篇器乐史诗对抗即时消费主义。《十万个为什么》专辑里,《海洋之心》通过七个乐章的起承转合,完成从个体困惑到宇宙沉思的叙事跃迁。这种拒绝取悦耳朵的创作姿态,恰是后摇滚精神在东亚语境下的独特回响——不是西方舶来品的在地化改造,而是在全球化声景中生长出的全新器乐语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