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在世纪末的裂缝中打捞青春的黄金碎片》

《黄金时代:在世纪末的裂缝中打捞青春的黄金碎片》

2003年,达达乐队推出第二张专辑《黄金时代》。这张被视作千禧年初中国摇滚遗珠的作品,恰似一柄锋利的时间刻刀,将世纪末的迷惘与世纪初的躁动,雕刻成12首带着粗粝质感的青春标本。

彼时的武汉,尚未被流量与网红经济浸染。达达乐队以《天使》初露锋芒后,却在《黄金时代》中褪去了地下乐队的青涩外衣。彭坦的声线在《南方》里摇晃成潮湿的雨帘,鼓点像江轮撞击码头般笨拙而真诚。制作人张亚东为其注入的英伦摇滚基因,与乐队骨子里的市井烟火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合成器音色与破旧电吉他共振时,仿佛长江大桥钢筋与汉正街吆喝声的混响。

专辑中《Song F》的钢琴前奏像撕开记忆的信封,主唱在副歌部分近乎执拗地重复”让我带走这里所有的回忆”,恰似世纪末青年对即将消逝的纯真年代的集体招魂。《午夜说再见》里失真吉他与手风琴的对话,暴露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伤口。而标题曲《黄金时代》用4/4拍构建的乌托邦,在彭坦那句”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的戏谑尾音里轰然崩塌。

这张被华纳音乐寄予厚望的专辑,最终只卖出15万张实体唱片。当《黄金时代》入围第三届音乐风云榜”最佳摇滚专辑”时,乐队却已走向解散倒计时。那些关于成长阵痛的歌词,那些在失真音墙里挣扎的旋律,最终成为千禧年交接处最动人的时代注脚——当互联网浪潮尚未完全吞噬实体音乐产业,当唱片公司还在为摇滚乐保留最后的试验田,达达乐队用这张专辑完成了对中国城市青年精神图谱的惊鸿一瞥。

二十年后重听《黄金时代》,会发现那些被诟病”过于流行”的编曲,反而成为打开新世纪大门的密钥。专辑中未被完全驯服的野性,恰似世纪裂缝里闪烁的鎏金碎片——当我们终于读懂那个站在新旧交替路口的青春身影时,时代的列车早已呼啸而过,碾碎所有关于黄金时代的想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