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月天推出第九張專輯《自傳》,這部耗時五年的作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回憶錄」,而是一場以搖滾為載體的時空辯證。專輯以「自傳」為名,實則模糊了個人與群體的邊界,在電子音效與龐克節奏的交織中,將私人記憶昇華為一代人的集體共鳴。
開篇《如果我們不曾相遇》用鋼琴與弦樂編織出記憶的經緯線,阿信刻意模糊的咬字如同被歲月侵蝕的錄音帶,副歌驟然爆發的電吉他音牆,恰似青春記憶裡那些未完成的承諾。這種聲音質感的矛盾性貫穿整張專輯——數位採樣的冷冽與類比錄音的溫度,在《成名在望》的工業噪音中形成強烈張力,揭露成名神話背後的創作焦慮。
《後來的我們》以流行搖滾的糖衣包裹存在主義的苦澀,MV中不斷倒轉的列車鏡頭,暗合歌曲中「用新的幸福把遺憾包著」的辯證哲學。五月天在此展現出驚人的敘事能力:將私人情感經驗轉譯為普世性的生命寓言,副歌的旋律推進宛如螺旋階梯,帶領聽者反覆穿越記憶的莫比烏斯環。
專輯中最具實驗性的《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將史詩搖滾與電子元素熔鑄成聲音的方舟。管弦樂編制與失真吉他的對話,構築出文明崩解與重生的聲景。阿信在歌詞中植入「諸神黃昏」「亞特蘭提斯」等神話意象,卻在尾聲歸結於「我們會航向怎樣的未來」,將宏大敘事拉回當代青年的生存叩問。
作為樂團出道二十年的階段總結,《自傳》顯露出五月天對搖滾本質的深刻思考。《轉眼》的藍調基底與《人生有限公司》的復古迪斯科節拍,證明他們從未放棄對音樂形式的探索。而《你說那C和弦就是…》中教室場景的聲響採集,則暴露出這群中年搖滾客對音樂初心的執著眷戀。
這張專輯最動人之處,在於它既是時間膠囊也是時光機。當《終於結束的起點》以鋼琴獨奏作結,那些關於成長、失去與救贖的搖滾詩篇,終究在記憶的裂縫中開出恆久的花。五月天用十三首歌曲構築的「自傳」,最終成為所有在時代浪潮中尋找座標者的精神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