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月天推出第九張專輯《自傳》(正式名《作品9號》),這張以「自傳」為名的作品,實則是整支樂隊對二十載音樂歷程的凝視與重構。不同於過往專輯中對青春符號的直白吶喊,《自傳》更像是在午夜街燈下展開的私密對話,將記憶碎片鑲嵌在搖滾樂的敘事框架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自我解構。
開場曲《如果我們不曾相遇》以鋼琴分解和弦鋪墊出時光甬道,阿信刻意收斂的聲線與合成器音效交織,將相遇命題從愛情昇華至生命際遇的哲學層面。這種抽離感在《成名在望》達到高潮,鼓點如心跳般撞擊著虛實交錯的敘事——當「那黑的終點可有光」的叩問響起,既是對搖滾夢的終極追問,亦是對成名代價的冷靜審視。
專輯最動人的特質在於其鏡像結構。《後來的我們》延續《突然好想你》的敘事線索,卻將遺憾轉化為成年後的釋然;《少年他的奇幻漂流》用史詩般的編曲包裹存在主義的思考,弦樂與電吉他碰撞出荒島餘生的孤獨感。這種互文性在《轉眼》中達到頂峰,鋼琴與管弦樂編排如記憶膠片般層層堆疊,阿信以近乎呢喃的唱腔完成對人生終局的預演。
在音樂實驗層面,《人生有限公司》的Disco節拍與職場隱喻形成荒誕反差,《兄弟》中藍調吉他的即興演奏重現早期地下時期熱血。最驚喜的當屬《你說那C和弦就是…》,以三分鐘純音樂重現練團室場景,失真吉他和走音笑聲裡藏著未曾褪色的少年氣。
作為樂團「倒數第二張專輯」的宣言,《自傳》並未沉溺於懷舊,而是將搖滾樂轉化為時光顯影劑。當《What’s your Story》的空白音軌將話筒遞向聽眾,五月天已將自傳書寫權交還給每個曾與他們共享青春的人。這張專輯終究不是終點,而是所有未完成對話的中繼站——在永恆的夏夜迴聲裡,故事仍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