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也》:在荒诞与诗意中重构独立音乐的棱角

《如也》:在荒诞与诗意中重构独立音乐的棱角

陈粒2015年的首张个人专辑《如也》,以锋利如刃的创作姿态,划破了当时民谣音乐温情泛滥的叙事惯性。这张诞生于卧室录音环境的作品,用粗粝的电子音效与诡谲的意象群构建起独立音乐的全新坐标系,在当代青年文化的裂缝中生长出野性而蓬勃的审美形态。

专辑中《奇妙能力歌》的病毒式传播,意外揭开了独立音乐与大众审美的短暂蜜月期。但真正构成专辑骨骼的,是《七楼》《历历万乡》中那些被电流撕裂的吉他音墙,是《绝对占有,相对自由》里游走在情欲与哲学间的呓语。陈粒用介于民谣与摇滚的模糊地带,将传统词曲结构解构成意识流的碎片,在”我拒绝更好更圆的月亮”这般决绝的歌词里,完成对标准化情感表达的彻底背叛。

诗性语言在此被赋予暴烈的破坏力。《如也》的歌词系统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荒诞质地:”造我的黄粱,千万丈”(《性空山》)、”你揉皱是我一纸青山碧水的理想”(《正趣果上果》),这些看似支离的意象经过陈粒颗粒感十足的声线打磨,形成了独特的隐喻体系。当《易燃易爆炸》以近乎嘶吼的力度质问”夸我含苞待放还夸我欲盖弥彰”,实质是在用诗性暴力撕碎物化凝视的罗网。

这张专辑的独立精神不仅体现于创作维度,更在于其彻底摆脱唱片工业规训的生存姿态。从专辑封面手绘的稚拙线条到混音中刻意保留的毛边感,《如也》始终保持着某种未完成的原始张力。这种反精致化的美学选择,恰与当下过度打磨的流行生产机制形成激烈对冲,在数字音乐的平滑表面凿出粗粝的呼吸孔道。

当时间滤去初听时的惊艳,《如也》的价值愈发展现为某种预言性——它提前勾勒出Z世代独立音乐人的创作图谱:在民谣的肉身里注入摇滚的魂魄,用诗性解构庸常,以荒诞对抗虚无。这张专辑不仅是陈粒音乐版图的起点,更是独立音乐在流媒体时代突围的锋利棱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