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粒的《如也》是一张以诗性为刃、剖开主流音乐框架的独立宣言。这张专辑诞生于2015年,彼时独立音乐尚在互联网浪潮中摸索方向,而陈粒以近乎野蛮的创作姿态,用十一首作品完成了对传统流行音乐语言系统的解构。
在《如也》中,民谣的骨骼被注入摇滚的血液。木吉他扫弦的温润表皮之下,潜伏着电气化处理的躁动音效,这种对立元素的碰撞在《奇妙能力歌》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中达到平衡。陈粒的声线游走在童稚与沧桑的临界点,像未打磨的粗陶器皿,将”看过沙漠下暴雨/看过大海亲吻鲨鱼”这样超现实的意象,浇筑成令人战栗的听觉雕塑。
专辑的颠覆性更体现在对性别叙事的重构。《易燃易爆炸》用戏谑的排比句撕碎物化女性的标签,副歌部分层层堆叠的质问犹如利刃,将男权审美标准肢解成漫天飘散的文字碎片。这种破坏性创作不是虚无主义的宣泄,而是通过摧毁既定规则来重建属于创作者的语法体系。
在音乐制作层面,《如也》刻意保留着粗砺的毛边。人声未经修饰的换气声、乐器演奏的微小瑕疵,这些被主流工业流程剔除的”杂质”,反而成为独立精神的显影剂。当《历历万乡》里口琴声与城市噪音相互渗透时,整张专辑完成了从录音室作品到时代声音标本的蜕变。
这张专辑最危险的魅力,在于它用诗性消解了意义的确定性。《绝对占有,相对自由》中互相撕咬的占有欲与疏离感,《正趣果上果》对佛偈的戏仿与重构,都在邀请听者参与意义的二次创作。这种开放性使《如也》成为持续生长的听觉文本,每次聆听都能在解构的废墟中发现新的重建可能。
当音乐产业仍在争论独立与主流的疆界时,《如也》早已跃出概念的藩篱。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展示一个创作者如何将词语、音符与时代情绪熔铸成锋利的棱镜,折射出万千种聆听的可能。这或许正是独立音乐最本真的样态——在解构的狂欢与重建的阵痛中,完成对音乐本质的永恒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