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粒的《在蓬莱》Live专辑将听众引入一片未被命名的音域,这里没有传统民谣的线性叙事,亦非电子音乐的冰冷矩阵。在2016年这场具有实验性质的现场中,音乐人化身音景建筑师,用颗粒感十足的合成器音效与破碎的人声切片,构建出悬浮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蓬莱蜃景。
专辑开场《末未》以迷离的电子脉冲与琵琶泛音交织,制造出液态金属般流动的声场。陈粒标志性的声线不再充当叙事主体,而是化作众多音色元素中的一簇磷火,时而浮现在合成器编织的迷雾中,时而消隐于打击乐构建的礁石群。这种自我解构的勇气,让整场演出呈现出与传统民谣现场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
在音景营造上,专辑呈现出鲜明的空间层次感。周凤岭的吉他音墙如同潮汐暗涌,与巫娜的古琴泛音形成经纬交织的声网,而陈粒的电子音效恰似穿梭其间的银色游鱼。当《隐形兽》的旋律碎片从立体声场不同方位浮现时,听众仿佛置身于多棱镜构筑的深海回廊,每个声部都在镜面反射中衍生出新的声音变体。
这张现场专辑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其留白艺术的处理。在《游鱼》长达七分钟的即兴段落里,未完成的乐句与随机噪音形成某种悬置的美学,如同水墨画卷中刻意保留的飞白。这种反高潮的结构设计,打破了Live专辑惯常的情绪递进模式,将音乐现场转化为可供反复拆解的声音装置。
当终曲《蓬莱》的人声采样与海浪白噪音渐次隐去,这场音景漫游最终回归到”蓬莱”本身的隐喻性——那个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或许正是音乐实验本身永恒的未完成态。陈粒在此展现的不仅是音乐形态的突破,更是一次关于听觉认知的拓扑学实验,在虚实交织的镜海深处,每个聆听者都成为了音景重构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