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莱》:一场虚实交织的东方音画漫游

《在蓬莱》:一场虚实交织的东方音画漫游

陈粒2016年发行的现场录音专辑《在蓬莱》,以Blue Note Beijing的穹顶为画布,泼洒出一卷虚实相生的东方音景。这张脱胎于剧场演出的实验性作品,褪去了民谣时期的清冽棱角,转而潜入更幽邃的声光秘境。

十二弦吉他与合成器共振出潮汐般的音墙,《大梦》开篇便将听者卷入漂浮的声浪。陈粒的人声不再执著于叙事,而是化作某种介于戏曲念白与电子幽灵间的存在,在肖骏的爵士吉他涟漪与安雨的鼓点风暴中时隐时现。这种声音的游移恰如蓬莱仙岛的隐喻——你以为抓住的实体,转瞬便散作电子颗粒。

专辑中传统乐器的解构运用堪称精妙。《有此山》里古筝被效果器切割成闪烁的星屑,《蓬莱》中的箫声经过延迟处理后化作盘旋的雾霭。这些被数字技术重组的东方音色,既非对传统的拙劣模仿,亦非西方实验音乐的简单复制,倒像是用赛博朋克的笔触临摹敦煌飞天壁画。

七首作品构筑的声场里,人声与器乐的边界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当《无生无》结尾处的蜂鸣将听觉空间撕开裂缝,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场虚实游戏的本质,或许正是陈粒对音乐本体论的叩问。那些被称作“仙气”的缥缈质感,实则是精心计算的声波拓扑;所谓即兴的灵光,皆生长于严谨的和声架构之上。

《在蓬莱》最终呈现的,是当代东方美学在声音维度的一次大胆拓荒。当最后一个音符沉入电子合成的深海,我们收获的不是答案,而是关于音乐可能性的永恒诘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