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Beyond乐队推出专辑《乐与怒》。这张作品不仅是黄家驹生前最后一张完整参与的专辑,更成为香港摇滚乐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在商业与艺术、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乐与怒》以撕裂般的真诚,记录了Beyond在时代巨变中的挣扎与坚持。
彼时的香港正经历回归前的身份焦虑,流行乐坛充斥着情歌与翻唱风潮。Beyond却选择逆流而上,将摇滚乐的批判性与人文关怀推向极致。《乐与怒》中的吉他音墙如惊涛拍岸,黄家驹沙哑的声线裹挟着悲怆的诗意,在《海阔天空》的钢琴前奏中升华为跨越时空的集体共鸣。这首歌不仅成为Beyond的精神图腾,更在后来无数次社会运动中成为抗争者的背景音——当”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嘶吼响起,个体命运与时代困局完成了悲壮共振。
专辑中的《我是愤怒》用暴烈的riff撕开虚伪表象,直指社会不公;《情人》在柔情旋律中暗藏文化认同的困惑;而《命运是你家》则以布鲁斯底色勾勒出宿命论下的倔强。这些作品共同构建出香港青年在历史转折期的精神图谱:既有对现实的愤怒控诉,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寻,更暗含对文化根脉失落的隐忧。
黄家驹的骤然离世让《乐与怒》成为绝响,却意外完成了Beyond摇滚精神的永恒定格。当商业包装的”摇滚”渐成消费品,这张专辑中未经修饰的呐喊始终提醒着:真正的摇滚精神从不在炫技或嘶吼的表层,而在用音乐直面时代的勇气。30年后再听《乐与怒》,那些关于自由、理想与抗争的诘问,依然在解构着每个时代的虚伪与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