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香港红磡体育馆的霓虹灯尚未褪去余温,Beyond乐队推出第八张粤语专辑《乐与怒》。这张被后世称为”摇滚遗书”的唱片,在商业浪潮汹涌的香港乐坛,犹如一柄劈开浮华的利刃,将乐队对音乐本质的追寻定格成永恒。
彼时的香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震荡,唱片工业流水线批量生产着情歌与舞曲,而Beyond却在《乐与怒》中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自我剖白。开篇《我是愤怒》以失真吉他与密集鼓点击碎商业包装的假面,黄家驹撕裂的声线里裹挟着对娱乐至上的控诉:”可否争番一口气”。这种愤怒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源于对音乐纯粹性的坚守——当整个行业沉醉于造星游戏时,他们仍在追问”真理”何在。
专辑结构暗藏玄机,前五首硬核摇滚与后五首抒情摇滚形成镜像对照。《爸爸妈妈》用黑色幽默解构家庭伦理剧,《狂人山庄》以魔幻笔触勾勒现代文明困局,而《走不开的快乐》则以雷鬼节奏戏谑都市人的精神困境。最震撼的当属《海阔天空》,这首创作于东京的绝唱,钢琴前奏如冷雨敲窗,副歌部分的嘶吼却迸发出超越生死的力量。黄家驹写下”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时,或许已预感这将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宣言。
《乐与怒》的混音处理刻意保留了大量粗粝质感,吉他solo中的啸叫、鼓棒击镲的毛边,这些被商业唱片剔除的”瑕疵”,恰成为对抗精致主义的武器。在《完全地爱吧》的朋克节奏里,在《命运是你家》的布鲁斯即兴中,乐队撕去所有技术修饰,让情感直接撞击耳膜。这种原始冲击力,正是摇滚乐最本真的力量。
这张专辑发行三十天后,黄家驹在东京意外离世。《乐与怒》就此成为beyond美学历程的终极注脚,那些关于理想主义的诘问、关于艺术尊严的捍卫、关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最终都化作《海阔天空》尾奏中渐行渐远的吉他颤音。当世纪末的香港陷入集体焦虑,这张唱片里的愤怒与希望,反而在时光长河中淬炼出更耀眼的光芒——它证明真正的摇滚精神,从来不需要时代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