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何》:太极乐队在时代褶皱中的摇滚诘问
当世纪末的钟摆摇晃着香港的天际线,太极乐队在1995年推出的《一切为何》,如同一把锈迹斑斑的手术刀,剖开了时代剧变中青年群体的精神肌理。这张诞生于殖民余晖与回归焦虑夹缝中的专辑,没有选择朋克式的嘶吼,而是以英伦摇滚的冷冽骨架,撑起一代人悬浮状态的灵魂叩问。
在合成器浪潮席卷乐坛的九十年代中期,太极顽固地保持着失真吉他的锋利度。《沉沦》里螺旋下坠的贝斯线,恰似中环写字楼玻璃幕墙折射出的眩晕感;《禁区》中突然爆裂的鼓点,暗合着跨境学童书包里未拆封的身份困惑。黄家强用砂纸打磨过的声线,在《一切为何》的副歌部分撕开克制的表象:”霓虹烧穿铜锣湾的夜晚/答案在启德机场的尾流里消散”——这种充满空间意象的歌词,构成了后殖民语境下独特的解谜游戏。
专辑封面那只悬浮在维港上空的破碎沙漏,意外预言了某种集体心理时钟的紊乱。当《过渡期》用4/4拍模拟出轮渡引擎的震颤,《倒影》里突然静默的三连音,则暴露出对文化根脉失焦的惶恐。这种在电气化编曲中刻意保留的粗粝感,让整张专辑成为时代断层的声呐图谱。
最具先锋性的《金属疲劳》,将工业采样与布鲁斯音阶嫁接,模拟出集装箱码头机械臂的舞蹈韵律。这不仅是港式摇滚对英伦新浪潮的回应,更像是对即将到来的千禧年作出的应激反应。当所有人在谈论”回归”,太极偏偏在追问”为何”,这种清醒的痛苦,恰是摇滚乐最珍贵的原生质地。
二十八年后的今天重听这张专辑,那些关于身份焦虑的诘问仍未过时。在算法统治的流量时代,《一切为何》里未被驯化的愤怒与困惑,反而显露出超越时空的预言性——当所有答案都变得唾手可得,或许提出问题本身,才是对抗虚无的最后堡垒。